一、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总会存在说不清的成分
典型的例子是,在汽车诞生前,用户根本不知道汽车长什么样子,他们的需求,可能是“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但是,如果你真的去找了一匹跑得更快的马,客户大概率并不会买账,因为他们知道那并不是自己实际上想要的东西。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用户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也许是“更快”,也许是一个“工具”,但是他们无法描述一个在他们认知范围以外的东西,只能以过去见过的某个东西进行“比喻”,所以,他们才会说“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
正是因为这种“说不清”,也就导致了“频繁的变更”,这是由于项目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二、项目是一个业务过程,而非技术过程
技术人员、工程师等职业,极其容易陷入细节而不能自拔,这并不能怪他们,这只是职业特性决定的。例如:原来的马能跑60公里时速,客户“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于是乎,他们找到了时速80公里的马,这就是在技术指标上的较劲。最终事情做了一大堆,但是客户就是不满意,不是客户想要的,技术人员狼狈不堪,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回到对项目的理解,因为项目并不是一个技术的过程,而是一个业务的过程。业务的过程,就需要找到客户的真实需求——业务的解决方案。如何找?例如:为什么客户想要一匹马?为什么客户想要更快的马?这匹“马”需要用在什么场景下,原有的解决方案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围绕背景、环境、目的等业务问题进行提问,才能找到业务的解决方案,否则,只会被“困”在一堆马的技术指标内。
因此,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仅仅要解决问题本身,还要去解决问题所在环境的问题。例如:领导今天突然跟设计师说,做几张产品海报给经销商宣传一下。这背后,不只是几张海报的问题了,不该立即埋头开干,而应该先了解为什么突然需要做,做什么样规格的才适合,内容用什么角度、风格等,如何避免后续每隔几天领导又来说做另一个产品的海报等等的问题。这背后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企业内容输出系统的问题。
谨记:项目是一个业务过程,而非技术过程。这是重要的项目思维。
三、项目完成前,“样板”的呈现最重要
在具备了解客户真正需求的思维后,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反馈,快速展现合理的样例给客户,一方面引导客户提出合理的需求,让客户的思路在可控范围内;另一方面,推动客户确认需求,避免产生较大的理解偏差。例如,客户买房前,楼盘一般还没建好的,这时候客户能看到的一般就是样房和模型,否则客户根本不敢买一套都不知道最终长啥样的房子。这就说明了样例的重要性。常见的样板包括:样品、模型、照片、效果图、软件基本界面等。
因此,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给客户看到“样板”,以及时调整,避免双方理解偏差。
四、项目的变更属性,与人无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时不时会提出改动的要求,这时候,项目管理者需要有一个认知:客户每一次提出新的要求,其实都是在帮助项目逼近事实的真相。在看到最终结果之前,客户根本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次改动。所以,项目管理者以及执行人员,就不必埋怨客户老是改要求,不要随时对客户其人进行内心的批判,这其实与人无关,他并不一定就是那样的人,只是项目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这些一点一点的新改动。这些改动其实也让我们距离最终的结果跟进了一步。
拥抱变更,是对待项目的更优态度。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