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需求分析过程中潜藏着怎样的风险危机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而在项目前期大家做需求分析时也蕴藏着不少风险因子。其中因为需求本身的描述、变更或是项目参与者的理解不当等,都可能让大家对项目需求分析产生误差,又因偏差而影响项目计划,连锁反应自然会对整个项目产生危机。下面,就讲讲需求分析过程中有怎样的风险存在。

  风险一:目标用户参与度低

  客户经常不明白为什么收集需求和确保需求质量需花费那么多功夫,开发人员可能也不重视用户的参与。要说原因呢?一是因为开发人员感觉与用户沟通不如自己直接写代码等实在;二是因为开发人员觉得已经明白用户的需求了。

  在某些情况下,与实际使用产品的用户直接接触很困难,而客户也不太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但还是应让具有代表性的用户在项目早期直接参与到开发队伍中,并一同经历整个开发过程。

  项目人员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些感觉,在实施一家公司的项目时,若无足够的用户参与,项目人员获得的需求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这样项目在需求之初就埋下风险。

  风险二:需求描述说明过于简单

  有时,客户并不明白需求分析有如此重要,于是只作一份简略之至的规格说明,仅涉及了产品概念上的内容,然后让开发人员在项目进展中去完善,结果很可能出现的是开发人员先建立产品的结构之后再完成需求说明。

  这种方法可能适合于尖端研究性的产品或需求本身就十分灵活的情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会给开发人员带来挫折,即:使他们在不正确的假设前提和极其有限的指导下工作,也会给客户带来烦恼,即:他们无法得到他们所设想的产品。

  风险三:需求模棱两可产生歧义

  除了内容过于简单,模棱两可也是需求规格说明中最为可怕的问题。它的一层含义是指诸多读者对需求说明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另一层含义是指单个读者能用不止一个方式来解释某个需求说明。

  模棱两可的需求会使不同的风险承担者产生不同的期望,它会使开发人员为错误问题而浪费时间,并且使测试者与开发者所期望的不一致。

  处理模棱两可需求的一种方法是组织好负责从不同角度审查需求的队伍。仅仅简单浏览一下需求文档是不能解决模棱两可问题的。如果不同的评审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需求说明给予解释,但每个评审人员都真正了解需求文档,这样二义性就不会直到项目后期才被发现,那时再发现的话会使得更正代价很大。

  风险四:不准确需求导致计划不对

  据统计,导致需求过程中项目成本估计极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有这些原因:频繁的需求变更、遗漏的需求、与用户交流不够、质量低下的需求规格说明和不完善的需求分析。

  对不准确的要求所提问题的正确响应是“等我真正明白你的需求时,我就会来告诉你”。基于不充分信息和未经深思的对需求不成熟的估计很容易为一些因素左右。要作出估计时,最好还是给出一个范围。未经准备的估计通常是作为一种猜测给出的,听者却认为是一种承诺。因此我们要尽力给出可达到的目标并坚持完成它。

  风险五:需求频繁变更不便管理

  在开发中若不断地补充需求,项目就越变越庞大以致超过其计划及预算范围。计划并不总是与项目需求规模与复杂性、风险、开发生产率及需求变更实际情况相一致,这使得问题更难解决。实际上,问题根源在于用户需求的改变和开发者对新需求所作的修改。

  要想把需求变更范围控制到最小,必须一开始就对项目视图、范围、目标、约束限制和成功标准给予明确说明,并将此说明作为评价需求变更和新特性的参照框架。说明中包括了对每种变更进行变更影响因素分析的变更控制过程,有助于所有风险承担者明白业务决策的合理性,即为何进行某些变更,相应消耗的时间、资源或特性上的折中。

  风险六:“多余”无用功能浪费时间

  “画蛇添足”是指开发人员力图增加一些“用户欣赏”但需求规格说明中并未涉及的新功能。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用户并不认为这些功能性很有用,以致在其上耗费的努力“白搭”了。开发人员应当为客户构思方案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思路,具体提供哪些功能要在客户所需与开发人员在允许时限内的技术可行性之间求得平衡,开发人员应努力使功能简单易用,而不要未经客户同意,擅自脱离客户要求,自作主张。

  同样,客户有时也可能要求一些看上去很“酷”,但缺乏实用价值的功能,而实现这些功能只能徒耗时间和成本。为了将“画蛇添足”的危害尽量减小,应确信:你明白为什么要包括这些功能,以及这些功能的“来龙去脉”,这样使得需求分析过程始终是注重那些能使用户完成他们业务任务的核心功能。

  项目需求分析是确定项目目标、范围的关键,是项目开端的重要步骤。要知道若是一开始的需求都为弄明白,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那么项目组后面的行动只会迷茫并举步维艰或在误差的方向越走越偏。所以虽然风险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应该根据风险机制,在需求分析时多加注意,将风险尽量扼杀或降至最低。